电力抗战印记:长乐农业电气化的烽火淬炼
2025-08-22 16:33:09 来源:东南网 责任编辑:张碧芳 我来说两句 |
东南网长乐8月22日讯(陈敏柔 翁馨) 今日的长乐,草根经济精彩蝶变,纺车织就千亿产业的云霞。 今日的长乐,数字经济蓬勃发展,数据点亮万家智慧的星光。 今日的长乐,乡村振兴开启新程,山海间尽是蓬勃生长的模样。 今日的长乐电网,海风携着潮汐的絮语,带动外海风车跳起轻盈的圆舞曲;光伏矩阵则如一片璀璨的银色原野,在阳光下铺陈开来,宛如撒落在大地上的星子;铁塔银线纵横交织,似血管里流淌的温热血液,滋养着万家灯火。这座海滨之城,正以绿色电网为笔、以山海大地为卷,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,绘就一幅兼具生态之美与发展之力的诗篇。 然而,将时光倒回90年前,电力的星火曾在这片土地上经历战火的淬炼。1932年,金峰林昌乾、碧岭林依淦等人集资在金峰沟头巷创办了新庆丰电厂,这是长乐第一座电厂。电厂晚间利用谷壳为燃料,蒸汽机为动力,发电机功率约10至20千瓦,为全镇提供照明,包灯500到600盏。然而,随着日寇入侵,市井萧条,这座电厂于1943年被迫倒闭,成为战争阴影下电力事业艰难前行的缩影。 刘崇伦曾说“吾国本以农立国,地博人众,若利用天然,应用科学以增进农产,改善组织以发达农村,全国势必能因是而振兴……”1935年9月,一条穿越烽烟的33千伏输电线路,在长乐莲柄港的田野间埋下了光明的种子。福州电气公司架设的这条33千伏输电线路跨越730米乌龙江天堑,54.9米的铁塔高度创下全国之最,是八闽大地上农业电气化的首次尝试,它为5万亩农田送去灌溉动力,让干涸的莲柄港重现水声潺潺。 刘崇伦“以电兴农”的梦想在此萌芽,却很快被战争的阴云笼罩。1941年福州沦陷后,日寇的铁蹄踏碎了电气化蓝图——线路铜材被劫掠,电杆倾颓于荒草,这条农业用电的“生命线”近乎瘫痪。 长乐这片红色热土,见证着革命星火燃烧的峥嵘岁月,而江田镇南阳村福建省委旧址,更是长乐的革命摇篮及地下革命斗争的发源地。 1944年8月,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,福建省委机关在曾镜冰、黄国璋等同志的带领下,秘密转移至南阳村九涧山。无线电员陈亨源(后任闽中游击队参谋长)带领战士连夜将设备转移至山洞,在缺乏电力的情况下,用干电池维持通讯,确保省委与中共中央华中局的联络不断。在这里,一条条抗日指令通过手摇发电的无线电设备,化作红色电波,传向闽中、闽东游击区,为抗日力量带去希望。在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的油灯下,革命者们或许曾凝望这片因断电而沉寂的土地,将“光明”写入未来的誓言。 新中国成立后,电力复苏成为长乐恢复生机的关键。1952年5月,35千伏福州三叉街至长乐莲柄港输电线路重建投运,让沉默11年的莲柄港再度迎来潺潺灌渠水声。如今这电流更化作乡村振兴的脉动,滋养着田畴沃野,点亮了农村新景。 这11年的断流与重启,恰似长乐电力的涅槃之路。如今,1座500千伏变电站巍然矗立,8座220千伏变电站如明珠般点缀城乡,24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星罗棋布,59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如巨龙般蜿蜒396.54千米,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智能的坚强电网,为长乐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。 风掠过智能灌溉系统,阳光洒落,映出一道彩虹,巡检线路无人机发出的嗡鸣应和着当年抽水机的轰鸣声。这段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电力史诗,终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绽放出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的并蒂之花。 |
相关阅读:
- [08-21] 国网长乐区供电公司:“主动增容”赋能民营企业电力获得感升级
- [08-20] 精准把脉问策 政企共话知识产权发展
- [08-15] 从“物理覆盖”到“情感联结”:国网长乐区供电公司大力推动“四网共建” 打造“红心暖格”新标杆
- [08-15] 国网长乐区供电公司:童心护湿地·绿电向未来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